常德武陵:从河长制到“河长治”
走在武陵区河湖边,醒目的位置都竖立着河长公示牌,河道情况、河长姓名职务、联系部门、举报电话等信息赫然在目。群众只要发现身边的水环境问题,就可以找到责任人。一方小小的河长公示牌,公示出每一条河流的守护责任人。他们是河、湖的责任人,也是河、湖的代言人。2017年,武陵区率先行动,成立了区、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三级河长制工作委员会,明确了河湖长工作职责;武陵区水利局等20多个成员单位分别成立了工作小组,明确了专人负责河(湖)长制工作。两年时间内,武陵区陆续出台并完善了河(湖)长制工作方案、6项基本制度、河道保洁制度、河湖管护员制度、联合执法管理机制等管理机制。值得一提的是,武陵区还专设了200万“样板河”奖补资金,用于全区的“样板河”建设。全区从顶层设计做起,形成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立体河长体系,推动形成每条河有人管有人治的常态管理。
“巡这条河的时候,我开车,整个这一条大概就是3-5分钟,也有时候走路巡的,走路大概20分钟左右。”从河头到河尾,每天巡一次,对于芙蓉街道泽远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杰来说,早已成为习惯。作为村级河长,这条1.2公里的高水渠牵动着他的心,只有每天看过了,才能感到踏实。小小河长,怎么治“水病”?跟着刘杰巡河,深感河长就像中医,用的是“望闻问切”之法——巡河时看颜色、闻味道,深入群众问情况、遇到问题想办法。河道堵塞垃圾,河长打个电话,保洁人员就会及时清捞;发现排污行为,劝说阻止,倘若无果,就请执法队员来执法,或借“河长APP”拍照上传至信息化平台,由相关部门进一步整治。河长既能发现问题,又能监督解决问题。在武陵区,河长成为撬动源头治理的支点,充分发挥其追根溯源、找准病根的关键作用。
美在河上,治在岸上。通过机械化手段清淤除草,加固堤脚,修整护坡,不人为改道、硬化,让河堤自由呼吸,逐渐显露它原生态的美丽;通过“厕改”,生活污水的去处从“看得见”的河渠变成了“看不见”的地下管道,最后集中到生活污水站,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。每家每户的院墙外也都整齐排列着垃圾桶,管控好污水和垃圾,让以往红色的、黑色的河渠逐渐恢复了清净。“望闻问切”,是看“病情”,但更重要的还是拔“病根”。治水效果好不好,不能单靠几个人巡查巡防。河长制建起来后,能发挥好作用,关键在于“河长(chang)治”——让河长真正参与到经济社会治理中来。
在武陵区,河长的作用不仅仅是巡河。河长制推行近三年,河长也在不断“升级”,如今不仅有“书记河长”、“区长河长”、“乡长河长”,也有“局长河长”、“主任河长”。河长的“话语权”是越来越大。有了“让武陵的水秀美起来”这个长期要求,全区的各项工作,都能顺应生态环保的大势,为治水提供了整体的谋划、持续的动力。河长的“望闻问切”,推动的是全社会思想观念的更新。在武陵区,治理河水之初,也经历了“艰难的说服”,昔日的生猪养殖户、珍珠养殖户退养后,在政府的帮助下,转产蔬菜、食用菌的养殖,有的则把闲散劳动力集中起来,干起加工业,这些销路更好、利润更高的产业,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,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。从普通群众到党政干部,从基层河长到各级河长,始终绷着“守水有责,守水尽责,守水负责”的弦,武陵区的河湖治理一天天见到了实效。
如果在盛夏走进芦荻山乡,河水潺潺、荷香扑面。总投资1亿元的生态农旅项目天景花池已经开门迎客。项目之所以选择这里,原因之一就是河(湖)长制给力。随着武陵区河(湖)长制工作的深入推进,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不断改善,河(湖)长制从“有名”转变成“有实”,河长(chang)治带来的生态红利正在不断释放,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,一幅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